1937年冀察政务委员会和华北非军事区处于类似“黎巴嫩安全区”状态。日本(以色列)并不否认国府(黎巴嫩)对该地的主权,但依据停战协定禁止中央军与地下组织(尤其是党部与特工)进入。于是,此地沦为半真空灰色地带。

国府并未遵守协定,通州保安队暴动、绑架殷汝耕、刺杀汉奸(北洋联省派)都是地下组织所为。然而,国府不能公开露面就足以削弱其力量。苏-共地下组织发展、一二九运动需要这种环境。

宋哲元态度不明,鼓励部将接受苏联津贴、婉拒中央军援助、宽容共产党活动。蒋介石有理由怀疑整个西北军系统,仅仅依赖地下组织。然而,地下组织自然有绑架蒋介石、利用领袖清除其他派系的利益和动机。

1936年,国府积极筹备国大选举。仅此一点,似乎并无开战意图。然而,蒋介石坚决要求废除塘沽协定、拒绝清共。与此同时,军事动员积极进行。最合理解释:蒋介石同时作两手准备,抗战建国。同时日本外交与1967年后以色列外交没有差别:以满洲换华北,以撤军换和平,以反恐换合作。然而,蒋介石绝不愿意牺牲满洲收回华北,恐怖活动为其仅有报复手段。

卢沟桥事变中,日军索求仅仅是面子。当时和事后都没有人相信日军会买凶袭击自己,然后贼喊捉贼。此类心态类似弱者碰瓷撒赖,不似日本耀武扬威作风。遭到弱者攻击而无法报复,对日军并无面子可言。但内阁无意开战,外交斡旋一直在进行,不因通州事件中断。然而,军部因通州事件改变计划。7月30日以前,华北日本无意报复。7月30日以后,华北军方决定报复。然而除报复本身外,并无要求。上海日军没有任何举动,八一三对他们无异于珍珠港偷袭之于美军。

英国不相信日本有责任,却认为日本应该安抚中国舆论。只要双方不攻击英国侨民,英国政府不予干预。美国政府一反偏袒中国常态,对交战双方同时予以封锁,明显不相信国府外交官说辞。只有苏联积极反应,在宣传上和军事上大力支援国府。

日军蓄意侵略印象,纯属剪贴史料产物。抹去前因,只录日军报复后果。其道甚易,然而效果惊人。许多专业历史学家居然完全不知道卢沟桥事件前后经过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